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简讯 > 正文

用科技“通”向矿井安全的未来——记三十工程处“猛虎式”青年标兵王刚才

发布时间: 2025-04-29 浏览量: 作者:党委工作部

从一名普通的通风技术员,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部通风副总,王刚才用十年的青春岁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矿建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以创新之举破解了上隅角低氧难题,用科技力量赋能智能通风,带领团队构建了“监测—预警—控制”一体化的智能有害气体防治体系,推动矿井通风管理迈入“数字孪生”的新时代。他先后荣获集团和处“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成为矿区青年技术人才的标杆。

图片

勤实干,勇立“安全”潮头

2011年,毕业于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的王刚才,毅然选择到井下通风一线工作。初到井下的他,面对纵横交错的巷道和复杂的通风系统,既感到震撼又满怀敬畏。为了能尽快掌握现场情况,他主动请缨,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下井,每天背着检测仪器,在潮湿闷热的巷道中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用脚步丈量着每一条巷道,最终手绘出了矿区《通风系统立体示意图》,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2021年,为攻克上隅角低氧难题,他白天蹲守现场记录数据,晚上加班加点分析研究对策,经过数十次试验,通过优化导风障布置和调整风量配比,成功使工作面上隅角氧气浓度从16.8%升高至 18.8%,有效治理了阴湾煤矿 43102综采工作面上隅角低氧难题,保障了安全生产。这一战,让他在矿区崭露头角。在这十年间,他累计发现并处理通风隐患 500余处,带出了 13名技术骨干,从当初青涩的技术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通风能手。正如他常说的,“通风工作就是要用一万分的细心,守护每一个矿工的生命安全。”

肯攻坚,敢为“急先锋”

“通风安全等不起,隐患整改慢不得!”这是王刚才的工作信条。十年来,这位90后青年始终冲锋在通风安全的第一线,用实干担当筑起矿井“生命防线”。担任项目部通风副总后,王刚才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他提出了新的通风管理工作思路,强调要改变思维方式,加强通风基础管理,以提升通风监测管理水平,主导完成 KJ70X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新增激光甲烷传感器 60台,实现采掘头面全覆盖,建立“瓦斯、一氧化碳异常三级预警机制”。随着阴湾煤矿开采至5-2煤水平,巷道高度增加至 5米多,对传感器吊挂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增加了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面对这种情况,王刚才对井下安全监控传感器的吊挂进行了技术改造,对巷道较高的固定吊挂地点的传感器安装了升降装置,其他需要频繁移动的传感器则更换了吊挂杆。这一举措不仅让检修和调校工作不再需要登高,也简化了操作流程,提升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日常工作中,王刚才创建的“五步闭环管理法”,将通风系统巡查、数据监测、隐患整改、效果评估、标准优化形成闭环,推动通风管理从“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变。

敢创新,争当“先行者”

矿井通风系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王刚才的带领下,阴湾煤矿通风系统实现了从“保障安全”到“智能高效”的跨越。2021年,为解决下一步水平延伸可能面临的矿井总风量不足问题,他通过详实的数据计算,多次与甲方领导进行深入的探讨沟通,最终成功在年底前,在不影响矿井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顺利的完成了矿井主要通风机的更换工作。主通风机更换完成后构建了数字孪生通风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和实时数据驱动,实现了“自动倒机”“一键切换”“一键反风”等功能,可以在矿井不停风的情况下实现矿井主通风机的切换。在最近一次系统测试中,仅需1人用时 1分钟就完成了传统需要 7人用时 8分钟的反风操作,提高了操作效率。

带队伍,做好“领头雁”

作为阴湾项目部通风副总,王刚才始终牢记“传帮带”责任,在人才培养上,他有自己独特的“三带”理念,即:带思想、带作风、带技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他始终把培养青年人才视为重要使命,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一支朝气蓬勃的“通风青年军”。2017年,刚升任通风队长的王刚才创新采用“1+3”导师制(1名技术骨干带 3名青年),培养出 6名瓦斯检查工、3名通风技术员。技术员小孟回忆说:“他带我们下井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个测点设置的意义,有时为了弄清一个数据,能在井下多走两里路。”他还在通防科开设“技术门诊”,每周固定时间为青年职工解答难题,累计解决现场问题 500余项,让广大职工都能深入了解通风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从手持风表的技术员到“数字孪生”的实践者,王刚才诠释了新时代矿建青年的使命担当。通风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调准一米风量、每排除一个隐患,都是在为矿工兄弟的生命护航。正如他常说的:“通风工作既要脚踏实地守护当下安全,更要仰望星空引领未来变革。”这或许正是新时代“猛虎式”青年标兵最生动的写照。